1929年,八桂大地,风雷激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动了威震南疆的百色起义,创建了举世瞩目的右江革命根据地。
为纪念百色起义95周年,缅怀伟人功绩,传承红色基因,百色市融媒体中心与百色起义纪念馆联合推出广播特别节目《百色起义的英雄故事》,让我们一起聆听历史,感悟伟业,致敬英雄!
一起重温列宁岩里的光辉岁月
在雄峻的群峰之间,在广西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巴学村拉甲山山腰有一座大岩洞,平坦宽敞,能容纳2000人左右,这便是当年广西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旧址——列宁岩。
1925年韦拔群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以后,广州革命政府委派他为广西农民运动特派员。这年夏天他回到故乡东兰,敌人正在横行乡里,欺压贫民。受苦受难的群众见他回来了,无不欢天喜地,都希望他带领大家把敌人赶尽杀绝。
韦拔群同志见群众革命斗志昂扬,非常高兴,便对大家说:“干,这回定要大干一场!但不能和过去那样蛮干了,要有计划地搞。只要大家团结一心,革命一定胜利!”大家听了又着急地问道:“几时才搞呢?你给大家露个底吧!”韦拔群同志从容地回答说:“先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干部,条件成熟就搞。”
开办农讲所,在当时是十分困难的事,一来没有经费,二来没有校址。更重要的是,反动派知道韦拔群同志回来了,犹如猛虎归山,已成心腹大患,不能明害,也要暗算。环境是恶劣的。
没有校舍,便利用列宁岩(原名北帝岩)作校舍。在他的积极筹划和带动下,农会干部和群众情绪高涨,各自量力捐献了些物资。筹备工作就绪了,便由各地的秘密农民协会、学生联合会选送学员入学。这样,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很快就办起来了。
农讲所,原来是一个荒凉的庙宇,一切设备都没有,进校以后,韦拔群同志和农讲所的教员,亲自带领学员进行建校工作。大家砍伐竹子和树木,做成桌凳,编织各种竹器,隔成宿舍,又搬动一块块山石,砌起学校的拱门和洞门口一丈多高的阶梯。从里到外布置得有条有理,俨然一所生气勃勃的革命干部学校。拱门内的正中,是一块宣传栏,贴满了各色各样的文章、布告,两边是图书室、俱乐部。宣传栏背面,是大课堂、又是礼堂,讲台上悬挂着慈祥可亲的列宁和孙中山的画像。课堂的左右两侧,是竹片扎成连铺的学员寝室,学员宿舍的里面,是教职员的卧室,韦拔群同志和教员们都在这里住宿、办公。从通天隧道往里走,便是厨房。更耐人寻味的是四周琳琅满目的标语和对联,拱门两侧的一副对联是韦拔群同志亲笔写的:“要革命的站拢来,不革命的走开去”。
课堂讲台上的一副对联,也是韦拔群同志写的:“土豪劣绅把穷人当盘中餐,劳苦大众将豪绅做枪口靶。”
宣传栏的标语有:“快乐事业,莫如革命!”这些标语、对联,字里行间都闪耀着战斗的火花,充满着英雄的气概,给人以莫大的教育和鼓舞。
农讲所是一座军政合一的革命学校,不但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知识,还要学会拿枪打仗。农讲所基本上是按照广州农讲所的课程来安排设置和进行教学的,不少教材也是直接从广州农讲所拿回来的。当时开设的课程有:《各国革命史》《苏俄概况》《经济学常识》《农民协会组织章程》和外地农运经验等。此外,还学习军事知识,进行军事操练,学唱革命歌曲,上街演说等。
革命的种子播出去了,它在群众的心里开花结果。没过多久,抗苛捐杂税,反租债斗争,便风起云涌。农讲所是黑夜里的火炬,照亮了穷人的前路,千千万万双眼睛,热切地望着拉甲山。来告状、送粮食、送子女、送亲人到农讲所的人,一天天多起来了。
右江革命斗争,从此怒卷狂澜,冲击四方。第一届农讲所学员结束了学习生活之后,便奔赴各地,宣传革命思想,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自卫军,维护农民的权益,向土豪劣绅和反动军阀展开坚决的斗争。拉甲山成了右江革命的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