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苏区建设
在邓小平和中共红七军前委的领导下,右江特委和右江苏维埃政权创造性地执行党中央和广东省委的指示,带领右江各族人民进行了以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各项建设,巩固和发展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红七军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红七军序列表(1929年12月—1930年2月)
邓小平
中共中央代表,红七军前委书记,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
张云逸
红七军前委常委,红七军军长
韦拔群
红七军前委委员,红七军第三纵队纵队长
李明瑞
红七、红八军总指挥
陈豪人
红七军前委常委,红七军政治部主任
雷经天
红七军前委委员,中共右江特委书记,右江苏维埃政府主席
何世昌
红七军前委委员,红八军军委书记
李谦
红七军前委委员,红七军第一纵队纵队长
红七军成立后,军部设在由广东商人于1720年集资兴建的粤东会馆(今百色市解放街39号)。图为粤东会馆。
红七军成立后,政治部设在清风楼(今百色市中山一路55号)。图为清风楼。
红七军第一纵队一营四连连旗
红七军政治部印发的宣传品——《我们的主张》
红七军成立后,即颁布《中国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政纲》,提出政治纲领16条。
1930年颁布的《中国红军第七军司令部、政治部布告》。
从1929年12月到1930年11月,右江苏维埃政府先后下辖16个县级苏维埃政府(或革命委员会),根据地范围达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00万。
右江苏维埃政府旧址(今百色市田东县城南华路1号)。
右江苏维埃政府组织机构图
全国农村革命根据地面积人口对照表
党的建设
1929年10月,邓小平派雷经天等党员干部到右江地区建立中共右江工作委员会和各县党组织,为百色起义作准备。百色起义后,各县县委、县特支相继成立。到1930年11月,全地区共有地方党员1500人。
1930年1月,中央军委在对红七军工作讨论时提出:军中党的组织系统,前委以下分纵队委、营委、连队支部、小组。
中共红七军前敌委员会领导成员名单(1929年12月)
红七军成立后,中共广西前委改为中共红七军前委。1930年3月2日《中共中央给广东省委转七军前委的指示》,批准红七军前委名单。
1930年4月,中共右江特委在东兰县武篆区举办党政干部培训班,邓小平、雷经天、韦拔群曾到训练班上课。图为训练班旧址——武篆小学。
军事斗争
1930年2月至1930年10月,红七军、红八军进行了攻打隆安战斗、转战黔桂边、回师右江等主要军事活动。
1929年12月中旬,趁红七军主力外出执行任务,2000多土匪突袭百色城,全城陷入危急之中。留守城内的军教导大队长许卓、第二纵队营长冯达飞、军特务营长符录、连长李天佑带领特务连在城内外与敌人展开4个小时的巷战,奋力反击,将城内土匪全部击溃,毙杀40余人,击伤30多人,缴获枪支20余支。图为当时的主要战斗地点——那毕渡口。
1930年4月30日,红七军发起贵州榕江战斗,提出“攻下榕江城,纪念五一节”的口号。战士们士气昂扬,经过激战,占领该城,缴获山炮1门,迫击炮2门,重机枪2挺,步枪600多支,子弹10万余发,无线电台1部。5月1日上午,红七军在城内召开万人大会,庆祝战斗胜利暨“五一”国际劳动节。此后,在榕江城休整三天,补充数十名自愿参加红军的新战士,扩大了政治影响,补充了军需。图为当时的榕江城外景。
1930年6月初,红七军主力回师百色时,被长蛇岭大碉堡密集的火力挡在城外,攻城受阻。李明瑞、张云逸决定用山炮摧毁碉堡。红军炮连把山炮拉到对面山,但只剩下三发炮弹。李明瑞亲自检查山炮、测定距离、校对瞄准,连发三发炮弹,将长蛇岭大碉堡击毁,红军胜利攻下百色城。图为攻打长蛇岭大碉堡场景。
1930年夏,红七军前委在恩隆县平马镇西街开办右江党政干部训练班,邓小平自编教材并给学员讲课。图为平马干部训练班旧址。
1930年8月,在平马整训期间,红七军前委把奉议县赤卫军大部和恩隆县赤卫军、思林县赤卫军各一部改编为红七军第四纵队,下设3个营,全军发展到7000人左右。
红七军成立后,在百色设立教导队,培养基层干部。图为教导队旧址(今百色军分区院内)。
1930年夏,为提高部队战斗力,红七军分别在平马、田州整训。图为田州整训旧址(田州镇维新街旧戏台)。
果德县农民赤卫军常备营旧址。
经济建设
1930年5月1日,邓小平、雷经天、韦拔群等在取得土地革命试点经验后,以右江苏维埃政府名义颁布《土地法暂行条例》。土地改革的主要形式有五种:一是没收的土地属于苏维埃政府所有;二是没收土地的范围是地主和反革命的土地;三是分配土地以出产之多寡即按产量来计算田亩;四是按人口平均分配;五是实行抽肥补瘦分配办法。图为《土地法暂行条例》。
1930年5月15日,右江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共耕条例》。这是右江土地革命的一项重要法规。韦拔群的家乡东兰县东里屯和阮殿煊的家乡思林县先后成功举办了共耕社。图为《共耕条例》。
1930年5月,红七军主力回师东兰,中共红七军前委设在魁星楼。红七军前委书记、政委邓小平和韦拔群在魁星楼里办公、住宿,领导右江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图为东兰武篆魁星楼。
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采取“分耕”、“共耕”两种形式。邓小平等领导人在东兰县武篆区东里屯试办共耕社。图为东里屯。
右江革命根据地实行正确的工商政策。图为《中国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政纲》和《奉议县临时苏维埃政府成立宣言》中有关工商政策的规定。
思林兰芳兵工厂旧址
右江苏维埃政府爱桑兵工厂的部分工具
宣传和教育
1929年12月,广西省立第五中学改为广西劳动第一中学。图为广西劳动第一中学旧址(今百色中学)。
广西劳动第一中学校长 杨柳溪
广西劳动第一中学校证章
东兰县苏维埃政府创办的东兰县劳动小学旧址(今东兰县城关小学)。
根据地举办农民文化夜校或平民夜校,对平民进行免费教育。图为百谷红军村农民夜校旧址。
《右江苏维埃各级政府组织与职责》规定了具体的教育政策:免收工农子弟一切教育费用;免收劳动青年一切教育费用;实行男女共同教育;瑶民在教育上与其他人民一律平等。图为《右江苏维埃各级政府组织与职责》。
1929年11月初,广西前委在百色创办《右江日报》,由张云逸题写报名。该报公开宣传我党的主张,充分发挥了党的喉舌的作用,在右江群众中产生广泛的影响,被誉为“革命的螺号”。百色起义后,该报成为红七军机关报。
红七军采用标语、漫画等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活动。1930年四、五月间,红七军在河池宿营地写下的标语和漫画保存至今。
民族工作
根据地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在瑶族地区设立学校,免费招收瑶族子弟入学。图为1930年创办的西山瑶族劳动小学(今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中心小学)。
根据地提倡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少数民族权利。图为《广西东兰县革命委员会最低政纲草案》。
1945年,雷经天在延安写下了《广西苏维埃运动》一文,记述了右江根据地实行党的民族政策的情况。
瑶族山歌《瑶苗壮汉一条心》
1930年苏维埃政府颁发的结婚证书
1930年1月,百色县临时苏维埃政府判决买卖婚姻无效的《刑事判决书》。
红七军实行禁烟政策。这是1930年3月《中共中央给广东省委转红七军前委的指示》中有关禁烟方面的内容。